现代人怎样过重阳节_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

黄历吧

请输入关键词:

重阳节

现代人怎样过重阳节_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

现代人过重阳节的方式

对于年轻人来讲,可能不喜欢传统的。那讲一下现代的。自捡茱萸。如果你不想买茱萸的话,可以自己到农村,或者是小河边寻找茱萸,自己挖,这样,得来的过程,绝对是十分开心的。我常常就会和朋友在重阳节前,去挖茱萸的。

参加文化活动。重阳节的时候,一些地方会举办一些活动,不管是讲解传统还是向大家宣传这个节日的来历或者是重要性,我们都可以去参加一些这样的文化活动,感受来自中国几千年的浓浓的文化气息。

对于家庭主妇来讲,重阳节如果不愿意参加活动的话,也可以几个好姐妹,组织一下社区里的人,进行一场糕点的制作比赛。这样,不仅让人能尝到你做的糕点,而且也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。

去养老院。我们都知道,重阳节也是问候老人的时候,如果想要让这个节日有意义的话,就到养老院里去关心和关照一下老年人的生活,去帮助他们。当然,这是没有老人的家庭可以做的,或者是离家里老人远的年轻人可以选择的。

陪父母在家。如果你家里的老人的话,建议可以在家里陪着老人一起过重阳节,因为重阳节本身就是老人的节日呢。

古代重阳节习俗

登高:若无高山可登楼

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。这不仅是因为登高消厄的俗信意义,更重要的是,秋日登高望远,景色开阔,游目骋怀,心定神清,身心世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,即便有积郁之气也能一扫而空。

古人有说秋天是充满愁思的,“悲哉!秋之为气也;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”(战国·宋玉《九辩》)。可诗人刘禹锡却说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;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——这番情景与心境,需“在高处看”与“向高处看”方能有之。

登高首选登山。古人爱登山,甚至发明了登山专用鞋,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说的“脚着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”,这“谢公屐”乃喜爱寻山陟岭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制,是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,上山可去其前齿,下山则去其后齿。

登高也可以登楼或登塔。唐代王勃于重阳时节登滕王阁,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文《滕王阁序》。大都市上海城内无山,旧时人们重阳节去豫园萃秀堂边的明代黄石大假山上登高望远。这座假山并不高,所以,城东丹凤楼的魁星阁,城北的大境阁,因建在城墙上十分高爽,也很受登高者的青睐。现在的上海高楼林立,登高楼不知是否会成为重阳节的一道新风景线?

赏菊食菊:菊花酒须隔年造

重阳日,历来就有赏菊的风俗,所以古时重阳又称“菊花节”。独立寒秋的菊花,象征不老和长寿,又寓意品质的高洁。晋代诗人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也以诗、酒和爱菊出名。后世文人效仿他,将赏菊、宴饮和赋诗结合起来,留下了许多别具情趣的诗歌。白居易在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中这样写:“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。还似今朝歌酒席,白头翁入少年场。”既写出了赏菊的欢欣,也以物喻人,道出了诗人在人生的“秋季”那颗老当益壮的心。

屈原《离骚》中说“朝饮木兰之堕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。菊花如何入食?除了菊花茶、菊花糕,对重阳节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祛灾祈福的吉祥之酒——菊花酒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了此酒的制法:“菊花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,故谓之菊花酒。”可见古时这轻身延年的菊花酒,是头年重阳酿了来年喝。重阳节有个重要典故“白衣送酒”,说的是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,只好漫步菊丛,独自惆怅。就在此时,他看见一个白衣家丁前来,原来是郡刺史王弘派来给他送酒的,于是他接过酒便畅饮了起来。这让陶渊明享受了一个“醉重阳”的好酒,会不会就是菊花酒呢?

各地重阳节习俗

【江西省】: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,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。

【安徽省】: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,以迎山神。削竹马为戏,据说可以驱逐瘟疫。

【湖北省】: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,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,且久藏不坏。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,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。

【浙江省】: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,除非亲友家有丧事,才往灵前哭拜。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,称为秋祭。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,互相馈赠,称为重阳粽。

【江苏省】:重阳节,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,连缀成旗,插于庭中。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“骆驼蹄”的面食。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、九品羹。

【广东省】:连川重阳,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,州人围观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,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。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,并系藤弓于其上,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。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,大家齐声高喊"赶山猫",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。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。纸鹞亦现在的风筝。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,五代之前,北方习惯称“纸鸢”,南方则多叫“鹞子”,惠州的“纸鹞”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,且有“南北混合”的味道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